首页>
最新资讯>
香港中小幼插班>
资讯详情
内地儿童如何入读香港幼稚园?2023最全择校指南
发布时间:2023-10-21 浏览人数:4


众所周知,香港的教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很多内地家长都会考虑让子女从幼稚园开始就入读香港学校,这样可以从小熟悉两地文化,将来也更有竞争优势。


但目前香港有1000多所幼稚园,想要逐一挑选,简直难如登天。


在香港,大部分家长在子女6个月大的时候会报读PG(Play Group),一直到2岁升读PN(Pre-Nursery学前预备班)


目的是想让子女一边读PN,一边开始K1(幼稚园)面试,也有的家长会带孩子参加面试辅导班和英文补习班。


香港幼稚园相关介绍

选择香港幼稚园,首先要决定上中英班还是英粤班;中英班的教学语言是普通话及英语,英粤班则是英语和粤语。然后是选择入读上午班、下午班还是全天班。

来源:启思幼儿园


上课时段

半日制

3个小时(上午班9:00~12:00或下午班13:30~16:30)

全日制

7.5个小时(9:00~16:30)

长全日制

9:00~16:00,可延长至20:00


学校类别

非牟利幼稚园

由非牟利团体组织,如宗教组织或社会福利机构兴办。非牟利幼稚园大概占全港幼稚园的85%,提供本地课程,学费全免,需要幼稚园入学注册证。

独立私营幼稚园

这类幼稚园细分为本地幼稚园与国际幼稚园。提供本地或国际多元化课程,学费自付,不需要幼稚园入学注册证。


课程设置

传统学校

学习本地课程,升学需要参加香港的公开考试(相当于内地中考、高考)

国际学校

提供国际教育课程,孩子通常不会参加公开考试,而是参加国际中学会考课程(IGCSE)、大学预科国际文凭(IB)等。


费用支出

香港有90%的半日制幼稚园免收学费,且还有另外两种减免方式。

学券计划

6岁以下在香港幼稚园或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就读的儿童,不论任何国籍,只要符合申请资格,即可领取学券并获得学费资助。

学费减免计划

对于经济上有需要的家庭,家长可通过其子女就读的幼稚园向政府申请学费资助,只要符合政府的家庭收入规定,并通过入息检查, 即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减免相应学费。


内地儿童赴港入学,如何择校?

香港幼稚园一般会按年龄分为三个班,分别是K1、K2、K3,对应内地的小班、中班、大班。

至于怎么选择一所心仪的幼稚园,香港政府给出了选择优质幼稚园的指导意见:

家长可从学校网页、简章、教育局网页内的幼稚园概览等,认识有关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师资以及收费等。亦可亲自参观学校,与教职员面谈,以便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来源:香港教育局


一所优质的幼稚园应具备以下特征:

均衡的课程

安全卫生的校舍

资源丰富的设施

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专业且有抱负和爱心的教师

注重培养儿童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幼稚园是实行自主招生的方式,入学概率主要取决于面试。


学校会通过口语对话、游戏等形式考验孩子的生活常识、基本自理能力。所以建议在面试前,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做好引导,让孩子以最佳状态进行面试,获取理想学校。


内地儿童赴港入学条件

按照香港政策,香港幼稚园只招收港籍或外籍(香港国际学校)的学生,如果孩子没有香港身份,则不能赴港入读。


也就是说,内地户籍的子女需要通过受养人的方式,拿到香港身份,才可以在香港读书。


什么是受养人签证?

受养人签证是指,非香港居民作为香港居民的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以香港居民为保证人,赴港定居和工作所获得的签证。


简单理解,受养人就是被赡养的人。如果申请孩子为受养人,孩子必须在18岁以下。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


受养人签证具有期限长,在香港读书、工作可以不受限制的特点。


持有受养人签证的孩子在港择校不受限制,可以申请香港所有官津、直私以及国际学校。且在港连续通常居住满七年后,亦可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如何获得受养人签证?

一般可以通过家长申请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高才计划或是留学进修的方式获得。家长拿到签证和香港身份后,孩子即可申请受养人签证,拿到香港身份赴港读书。


但不同途径有不一样的要求,需要根据家长的条件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


如果想知道自己适合哪种方式获得香港身份,不妨咨询专业顾问。普晖国际,在香港、内地两地都配备了专家级团队,公司多年来处理过大量疑难案件,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会凭借行业领先实力,根据申请人的自身条件及诉求,一步到位助力申请。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的内容,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