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永远是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因此也有不少家长为了改善子女的教育环境,会选择规划一个香港身份。
获得香港身份后,怎么为孩子选择学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香港学校拥有中西合璧的文化、绝佳的地理位置、极高的国际化程度,孩子入读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还能融入阶层,拓展人脉。
但对于青睐香港学校的家长们来说,也会有诸多疑问。
如插班要提前多久准备、可以申请哪些学校、什么时候插班合适、需不需要留级等问题,都是家长们所担心的。
01
插班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根据团队以往的实操经验,建议提前2年准备。一方面是考虑到择校的原因,如果是秋季插班,学校一般会提前几个月放出名额。
香港本地学校,一般有两个插班季(春季插班、秋季插班)。春季插班在12月下旬到次年1月进行面试,秋季插班则在3~5月,家长们需要提前报名,以免错过最近的插班机会。
但要注意的是,名校一般只有秋季插班,春季通常是没有学位的。
香港国际学校,一般会要求提前1年报名,最好是提前报名,以免在获得录取后还要排队等待学位。
另一方面,插班需要笔试和面试。通常笔试要考中英数三科,笔试通过后会进行面试,孩子需要有一个准备周期。因为不同目标学校的考核内容不一样,备考需要有针对性。
02
可以报读哪些类型的学校?
如果是香港身份,无论是永久居民还是拿到受养人签证的新移民,原则上均可报读香港所有类型的学校,包括官津、直资、私立,以及国际学校。
一般来说,很多公校都没有空余学位,即使有空余学位,也会有很多人排队。
所以在择校时,可以综合孩子的特点、居住地、校风口碑、空余学位情况,来选择一所最合适的学校。
03
几年级插班比较合适?
如果是插班私立和国际学校,一般低年级到高年级,只要有学位就会开放插班。
但建议趁早行动。孩子年龄越小,课程的差距就越小,适应能力还会更强,能够尽快融入学校氛围。
所以,有计划让孩子赴港插班的,最好还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行动起来。
如果是插班香港本地学校,则需要根据幼升小、小升中的阶段进行选择。要是想入读名校,那就要注意好两个重要的升学关键时间节点。
小学阶段
建议在5年级前完成插班。因为香港小学5年级开始有呈分式考试,如果6年级再插班,成绩就会不全,在申请学校时没有优势。
而大部分学校都是看重孩子是否有香港的成绩。
且很多学校也不接受6年级插班,同时还会造成,本来可以上Band1学校,最后只能上Band2学校。
所以建议有意向让孩子在小学就插班到香港的家长,尽可能在3、4年级前完成插班。
中学阶段
建议在中三(内地初三)或者之前入学。如果在中三(内地初三)之后入学,会影响公开试成绩,还会影响选科策略。
假如中三(内地初三)选不到热门的选修课,未来DSE的课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职业规划。
04
内地到香港插班,需要留级吗?
香港与内地的课程不一样,除了数学科有优势,其他科目大多都没学过,如通识科。
而学过的科目也有不同的叫法和做法,所以不少学生会因为无法跟上同年级的教学进度,而选择留级。
但如果孩子处于低年级,且适应能力较强的话,家长可以选择直接衔接。
多数情况下,我司团队会比较建议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赴港读书,因为越早,适应得越快。
05
港校的插班录取标准是什么?
香港学校招收插班生,遵循的是“择优录取”原则。
①评估近两年的在校成绩
②课外学习经历及证书奖状等
③学校入学考试成绩,笔试+面试
赴港家庭则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①除了必备的出生证明、居住证明、回乡证、家长身份证等证件材料外,还需要孩子的成绩单、原学校推荐信、学生自荐信、所获奖励证书等。
②笔试的通常考核范围为中文、数学、英语三科。
*通过笔试,学校能够了解孩子的学术水平是否适合入读
③面试则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学校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孩子的性格、态度,以及能力是否符合教学方针
④赴港读书后,孩子不仅要面临新环境、新伙伴,甚至可能还有语言上的困难、课程的落后等问题。
面对这些,家长可以提前给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目前,香港各大国际学校已开放2024/25学年的报名申请,部分学校的安排时间如下:
*以上时间源于各学校官网,如有变动,以官方为准
如果有意给孩子申请香港的学校,建议提早规划。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
要是对港校不够了解,对插班流程、学位额、入学要求,以及课程衔接等信息不够清楚,欢迎咨询我司专业顾问。
普晖国际,源于香港,布局全球。公司在香港、内地两地均配有专业团队,多年来专注于为赴港读书人士提供优质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凭借行业领先能力助力申请人提高拿名校的offer,为申请人的留学之路保驾护航。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的内容,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