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K12升学又双叒叕成为爆款?!��
香港自从开放了多个人才引进计划,越来越多优秀人才选择来港定居、发展。据统计,2023年中香港人口按年增加超过15万!
根据中新网最新调查数据显示:75.8%受访者选择让子女来港读中小学!
来源:中新网
越来越多的内地家长开始为孩子规划赴港升学路径,享受国际化教育。
为何家长都希望孩子来香港读书?赴港升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01
香港K12教育的优势
01 更广的升学路径
香港学校类型众多:官立、资助、直资、私立、国际(前面四类都属于本地学校)。本地学校的学术氛围更加传统,国际学校则融入了更多西方元素,内地学生们可以灵活选择!
在本科就读方面:本地学校大部分通过DSE考试申请入学,国际学校可以用IB、A-LEVEL、AP成绩申请,根据成绩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副学士或者直升本科。
02 更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香港四大主流课程,DSE、IB、A-level和AP,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按需选择。
03 更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香港学校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全球化的精英人才。
04 更容易适应
香港与内地仅有一河之隔,离家近、习俗与文化也相似,能够最大化免去孩子背井离乡之苦,适应起来更容易!
那么,在择校规划上,香港的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要如何选择呢?
我们之前介绍《香港4大主流课程》的时候有写过,建议大家先选课,再择校,其实这也是在本地学校与国际学校之间抉择的一种思路。
但如果软件硬件综合对比,本地学校VS国际学校,谁更胜一筹?首先家长们要知道,香港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02
两者的核心差距在哪里?
我们可以从学制、学费、教学模式、授课语言、升学前景5大方面入手,看看哪种类型的学校更适合你家小朋友?
学制
本地学校
与内地12年义务教育不同,香港采用的是15年免费义务教育。
学生需完成“三年幼稚园+六年小学+六年中学(香港无中考)”的15年教育后,则可以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升学名校。
国际学校
香港国际学校的学制共有4种,分别是英国学制、美国学制、加拿大学制和新加坡学制。
其中英国学制、美国学制、和加拿大学制比较相似,一般5岁开始入读,共需完成13年教育;而新加坡学制,孩子从四岁开始读两年Preparatory,加上小学六年和中学四年,共12年。
来源:网络(侵删)
学费
本地学校
香港本地学校中,官立和资助学校不收取学费,只有直资和私立学校会收学费。直资学校学费大约在7k-8万/年,私立学校会更贵一些,学费在2万-25万不等。
国际学校
香港国际学校的学费要比本地学校贵,就一般的国际学校来说,学费在7-25万/年。
��部分国际学校学费��
教学模式
本地学校
本地学校更多采用传授式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比较强调纪律。
国际学校
大多数国际学校采用“探究为本”的教学方式。老师会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以及自我探究,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新事物的能力。
授课语言
本地学校
本地学校中,官津学校大部分都是香港本地学生,根据地区派位,随机性比较强,生源参差不齐。
本地学校采用“两文三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为口语),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国际学校
香港的国际学校主要采用全英文授课,部分注重中文教学的学校也会采用“中英双语授课”。
加之香港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球各地,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交流各国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环境。
升学前景
本地学校
香港本地学校主要以DSE课程为主,学生凭借DSE成绩,不仅可以升读香港本地的大学,还可申请包括纽约大学、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0多所国外知名学府。
此外,港籍生还可以通过“免试招生计划”申请国内132所大学,包含清北复交等名校。
国际学校
香港国际学校课程以IB、A-Level和AP为主。这些课程的毕业成绩受到全球认可,可申请海外TOP100的世界名校。
另外,国际学校学生也可以直接申请“香港八大”,或者以港澳生的身份低分入读国内名校。
综上可知,香港本地学校与国际学校的区别还是蛮大的,但不管选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有一点是各位家长一定要知道的:择校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本地学校与国际学校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学校,才能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如果您想申请香港的国际学校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申请,欢迎后台联系我们。香港升学中心在内地和香港均配备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顾问老师,能够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个性化荐校,并帮助申请,让孩子入读名校更轻松!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的内容,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