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外界的踊跃反映。
截止到7月底,香港入境处共收到12万宗申请,超7.5万宗申请获批。在这上万的获批者中,已有3.8万人赴港。
来源:星岛头条
其中,在香港入境处收到的各项人才政策申请里,被“高才计划”吸引到的人才是最多的。共收到超过4万宗申请,超3万宗被获批。
为了支持香港政府吸纳世界各地人才,各业界也在纷纷放出利好消息。
8月3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首开先例,宣布经“高才计划”赴港的专业人士,在长实集团新楼盘买房可额外享受5%的楼价折扣。
来源:搜狐新闻
9月5日,正在接受新一年度招生申请的英基学校协会,宣布把“高才计划”持有人的子女纳入优先面试行列,即日起至9月30日接受幼稚园一年级(K1)、小学第一班(Year1)或中学第七班(Year7)的申请。
来源:星岛头条
那么,“高才计划”为何会受到如此青睐?
首先,从“高才计划”的申请要求就可以看出,通过此计划赴港的人士是属于高净值、高学历的精英,能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是买房置业。
其次,这些申请人士都会经过香港入境处的审核筛选,背景资质靠谱。
而英基传讯总监Rob Shorthouse指出,“高才计划”作为港府一项重要的计划旨在协助香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愿意把此计划持证人的子女,纳入优先面试之列,为世界各地的人才家庭提供教育支援。
来源:星岛头条
且通过“高才计划”获得香港身份赴港后,并不是只有以上两个利好。
01
子女15年免费公立教育
香港实行15年义务教育(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如果申请人在香港定居,孩子可以享受国际一流水平的教育,每学期仅需缴纳学杂费即可在公立中小学就读。
如果在内地生活,孩子可以就读国际学校,不存在为了学位而焦虑的情况。
02
三大捷径报读国内外名校
香港居民/香港永久居民:
参加HKDSE,凭成绩可申请香港本地大学,海外名校。
香港永久居民+回乡证:
参加HKDSE,凭成绩可免试申请内地132所包括清华北大等985/211知名学府,入读名校竞争小。
亦可参加华侨生联考,华侨生联考考试难度低,内地有320所院校招生,同样可低分入读名校。
内地院校独立招生计划:
独立招生是名校最爱的招生方式。
如清华大学【香港推荐生招生计划】、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复旦大学【香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计划】等,均由香港中学校长推荐应届毕业生。
此外,暨南大学与华侨大学更是联合招生,深圳大学也公开予香港应届毕业生自行报名。
03
护照免签
申请转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申请香港护照。香港护照可免签168个国家及地区,包括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以及瑞典等多个国家。
对于爱旅游和商务人士来说,有一个香港护照,出行非常便捷。
04
税收政策
香港是“低税天堂”,税率之低,全球知名。尽管全球许多经济体正在推行减税政策,但香港采纳的所得税税率,仍然具有世界竞争力。
且对个人征收的税率最高为17%,属于全球最低。
拥有香港身份在大湾区工作,还可享受15%的个税补贴。目前,此政策已延期至2027年。
来源:广东省财政厅
05
医疗保障
香港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主要得益于其系统性、专业性、透明性的医疗体系,大大降低了疾病事故发生率。
除了医疗体系先进,医疗监管制度也非常严格。按监管要求,香港医生需缴纳一笔高昂的医疗事故保险费,若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可保证病人权益不受损害。
06
创业就业
在香港开放自由的营商环境下,成立企业的手续简单快捷、费用低、门槛低。
用香港身份在香港注册公司后,工商、税务、人社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按照香港制度执行,可在香港或海外上市,不受内地政策的监管。
且世界各地企业在香港均设有分部,如果在香港就业,能够接触更多的国际名企,不失为职业晋升的跳板。
通过香港职场,掌握人脉,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07
两地生活
香港的饮食、语言、文化与内地差异不大,特别是广东地区,很多习惯、习俗都大同小异。
再加上,香港与内地距离较近,即使是两地往返生活,都是非常便利的。
如今,香港正在加大力度“抢人才”,从政府到业界都将世界各地的人才视若珍宝,并给予多种福利。
所以,要是想通过“高才计划”获得一个“第二身份”,并享受多重利好,建议尽快办理。
如果对香港身份有意规划,但不知道从何开始,欢迎咨询我司专业顾问。
普晖国际,在香港、内地拥有专家级团队,多年来处理过大量疑难案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经验,会凭借行业领先实力,根据申请人的自身情况及诉求,给予最合适的申请方案,一站式贴心服务申请人成功赴港。
*文中相关资讯源于香港星岛头条、搜狐新闻,如有不实,以官方为准
注: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没有注明“原创”字样的,均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本平台将及时审查并删除被侵权的内容,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政策随时变化,注意文章时效性,本文所有内容仅供信息交流和业务探讨而非提供法律建议目的的使用,不代表任何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